186 6966 0999

Home > 新闻资讯

    立秋 | 叶落,而知秋


    立秋,七月节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,它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,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,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,秋季即将来临。
     

    中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:“一候凉风至;二候白露生;三候寒蝉鸣。”

    凉风至: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,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。

    白露降: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。

    寒蝉鸣: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。

    诗《立秋》:“一叶梧桐一报秋,稻花田里话丰收。虽非盛夏还伏虎,更有寒蝉唱不休。”(左河水)
    立秋,是揪着最热旬的尾巴来到我们面前的,依然承袭着暑热的本色。虽然谓之“秋”,但立秋却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。
     

    立秋习俗

    贴秋膘

   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。因为人到夏天,本就没有什么胃口,饭食清淡简单,体重都要减少一些。秋风一起,胃口开,增加一点营养,补偿夏天的损失,补的办法就是“贴秋膘”。
     
    咬秋

    “咬秋”在有些地方也称为“啃秋”。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,称“咬秋”,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,时逢立秋,将其咬住。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的生活习惯,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。心情舒畅的啃秋行为,所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。
     

    秋社

   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,始于汉代,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。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,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。宋时秋灶有食糕、饮酒、妇女归宁之俗。唐韩偓《不见》诗:“此身愿作君家燕,秋社归时也不归。”在一些地方,至今仍流传有“做社”、“敬社神”、“煮社粥”的说法。
     

    《淮南子》曰:“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,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。”人们是以“一叶知秋”的理念,通过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窥见夏秋交替。

    风起叶落秋来,岁月匆匆去,时间刚刚好。